• 电话:023-81925800
  • 传真:023-81925811
  • 重庆市渝北区空港新城兰馨大道111号

地研论坛

读《地理学与生活》有感

2025-03-11 10:13:19

作为一名本科和研究生均为地理学专业的学生,在看到党员干部“每人每月读一本书”活动的推荐书单中有《地理学与生活》,刚好与我近期的睡前读物不谋而合。通过阅读此书,使我对地理学、对进一步认识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有了新的认识。

 

《地理学与生活》是由美国地理学家协会杰出学者奖的获得者阿瑟·格蒂斯、朱迪斯·格蒂斯、杰尔姆·费尔曼编写的一本地理专业书籍,该书于202149日入选 “地理科学十大经典读本”。本书共十三章,分四篇,囊括自然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分支学科,系统介绍了山海变迁、气候演化、全球资源、多样文化、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等精彩内容,深入浅出的解读了地理学与生活的相关性,全书多用平实、生动的文字,少了些晦涩难懂的地理学术语,增加了可读性。

 

在本书第10章经济地理学中,讲到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这与当前的耕地保护工作息息相关。在国际政治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端稳端牢“中国饭碗”成为当前各界面临的重要考题。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变迁对耕地资源的影响——基于19812019年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数据》表明:(1)近39年来城乡居民植物性食物比例日趋减少、动物性食物比例上升,膳食能量、蛋白质、脂肪与胆固醇近几年均呈上升趋势,城乡膳食结构与营养差异在缩小;(2)受膳食结构、农业生产力及人口影响,城乡居民的人均膳食耕地足迹较于20世纪80年代均有所减少,但城乡居民的总膳食耕地足迹波动中有所上升,城镇居民的总膳食耕地足迹增加,农村居民的总膳食耕地足迹有所减少;(3)提高鲜瓜果及奶类食物比例、减少畜肉食物是未来城乡居民膳食优化方向。

 

由此可以看出,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呈现主粮比例逐渐降低,蔬菜、水果、水产品等比例上升的趋势,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营养、吃得均衡”转型升级。“大食物观”理念的提出,也是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一次重要调整,从主要强调粮食安全到全面保障食物安全。

 

若要全面保障食物安全,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新时代耕地保护的发展策略,并运用于当前的耕地保护研究工作中:一是树立“大食物观”,破题“非粮化”的“粮”是什么。精准判断居民食物需求及结构,将耕地保护“非粮化”政策中的“粮”从本义的谷类、薯类、豆类延伸扩展到主要食物,优化“非粮化”为“非食物化”;二是耕地保护中,从保护耕地面积向保护耕地生产能力转变,在不破坏耕地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允许农户将部分耕地按照市场规律发展“粮、棉、油、糖、蔬菜”以外作物,如调味品、一年生中草药等;三是从要求农户种粮到引导、鼓励农户种粮转变,创新财政、金融、保险等政策工具,加大种粮补贴;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推动农业机械化作业,降低农业生产劳动成本,提升粮食生产效益。

 

(文/乡村振兴分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