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保护是对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地尽其用:耕地细碎化与其利用效率》一书聚焦中国农村耕地细碎化现象,深入探讨了土地分散对农业现代化、生产效率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作者通过大量论证分析,揭示了耕地细碎化的历史成因、现实困境以及背后的制度矛盾。作为土地整治工作的一员,我已深感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它既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转型的阵痛,也是政策设计与现实需求错位的缩影。
耕地细碎之痛
土地碎了。地块分散导致农业机械使用成本高、技术推广难,农业难以实现规模经济,人工成本过高,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农民累了。农户为追求短期收益过度开发零散土地,易引发土壤退化、水资源浪费等问题,破坏当地农业生态平衡,靠“透支”土地换收成,最后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循环。
村庄空了。低效农业难以留住青壮劳动力,从事农业耕作的多为留守老人,易形成耕地整治后又撂荒的恶性循环,加速农村空心化。
细碎化真的只是“绊脚石”吗?
作者戳中了我工作中最深的困惑:我们总想着把土地拼成整片,但土地整合不是消灭细碎。云贵川渝梯田如鳞片般镶嵌在丘陵间,这种立体拼图般的土地利用,使耕地更具韧性,细碎化反倒成了适应地形的“自然选择”。
土地整合要寻求制度柔性和技术创新
首先,政策要协同改革。结合地形、文化、经济水平制定策略,兜住农民的后顾之忧,让人地分离不再是一场豪赌。例如,华北平原可以集中连片种麦,无人机呼啸而过;西南山区可发展“巴掌农场”,种药材、搞民宿,让细碎土地变身聚宝盆。
其次,技术要凸显适配性创新。因地制宜研发小型智能农机、推广滴灌技术,让技术服务于细碎化场景而非强行改变土地格局。智慧农业的普及,如无人机、物联网,需要配套基础设施和政策支持,否则技术难以落地。
最后,避免“一刀切”政策。土地流转与整合方面要避免好心办坏事,不能光盯着图纸上的田块,得让农民在土地上有盼头、有奔头。强行并地易引发“种地焦虑”,可以尝试建立“土地银行”,让农民以地入股,既能拿租金,又能享分红。比如,浙江某村用“土地换股权”,农民成了合作社“股东”,积极性倍增。
如何去寻找平衡
在传统农业模式向农业现代化过渡期间,致力于耕地保护的土地整治工作如何去找到平衡,我有以下见解:
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平衡:通过保留部分细碎土地种植高价值经济作物,如药材、有机蔬菜,与主粮规模化生产形成互补,这种“混合模式”或许更具可持续性。
全球镜鉴:学美国大农场的效率,但我们学不来人家的地广人稀;守日韩小农的精致,但我们也不能照搬他们的资源条件;中国耕地保护的答案,或许藏在“规模化服务+小单元经营”的杂交模式中。比如大型合作社统一提供耕、播、收服务,农户在自家小块地里种有机蔬菜、特色瓜果,既解决了碎片化的效率问题,又保留了农业的多样。
土地与人,终将和解
土地整治没有标准答案,就像书里说的一样,关键是让每块地找到最合适的"活法",毕竟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本就该有960万种解法。耕地保护的政策是让每一粒种子、每一双手,都能在时代的土壤里扎根生长,让每双劳动的手都能在土地上找到归属。
作为从业者,我们要做的不是挥舞规划图纸当指挥棒,而是成为善解人意的"土地翻译官",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寻找那份恰到好处的平衡。毕竟,真正的"地尽其用",从来都不是消灭土地的个性,而是让每块土地都能在时代浪潮中,找到自己绽放的方式。
(文/乡村振兴分院党支部 罗丹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