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话:023-81925800
  • 传真:023-81925811
  • 重庆市渝北区空港新城兰馨大道111号

地研论坛

读《什么是重庆》有感

2025-06-21 10:06:05

我是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的陈念,今天带来的读书分享是《山水有密码,守护有科技》。

一提到重庆,人们常会想到魔幻立交、沸腾的火锅与璀璨的两江。

但若翻开地理科普著作《什么是重庆》,你会发现这座城市的根基深藏于群山之中—它被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及平行岭谷层层环绕,全域百分之96为山地丘陵,平坦土地仅占百分之2.5,是名副其实的“山脊之城”。

这些山可不是沉默的看客,在我这个地质工作者的眼中,每座山都是有脉搏的生命体:岩石是骨骼,土壤是肌肉,植被是皮肤,地下暗河就像流淌的血管。但就像人会衰老一样,经历千万年风吹雨打的山体也会生病。

风化后的危岩就像疏松的骨头,滑坡如同肌肉拉伤,暴雨引发的泥石流就像血管突然爆裂。

比如鬼斧神工的小寨天坑、天生三桥,这些壮丽景观既是城市魅力的源泉,也暗含着滑坡、崩塌等地灾风险。我的工作就是给这些大山做“体检”,通过科技手段破译大山的健康密码,让我们抢在山体“发病”前发出预警。

犹记得去年夏天那场与时间赛跑的紧急避险行动,至今仍让我心绪难平。那是72日清晨,奉节县红土乡的天空已堆积起灰色云团,闷热的空气裹着土腥味直往鼻腔里钻,奉节县发布暴雨预警,3日至4日全县将遭遇强降雨,我立即对红土乡开展雨前排查,当攀至半山腰时,一条“危险血管”虾子沟赫然闯入我的视线,该沟为季节性冲沟,坡度大、物质松散,在持续降雨作用下易发生泥石流灾害,威胁下方45名居民。因大雨将至,为确保群众安全,我立即上报当地政府并且建议紧急转移群众。从精准预警到45人成功撤离,整个过程仅用12小时。74日上午7时,因持续降雨,虾子沟形成了泥石流,摧毁民房一间,因准确预判并及时撤离,现场没有一人伤亡,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加上专业人员的排查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这样的故事在三峡库区有了更精巧的续写。三峡库区地质条件特殊,许多地质灾害点位于陡峭崖壁上,传统的人防方式不能够直抵现场,

因此,通过InSAR卫星、无人机自主巡检和声震动力学监测,我们构建起了危岩地灾天空地一体化监测预警体系,就像一个个"听诊器",山体每毫米的位移都会触发警报。

其中的笔架山危岩位于巫峡右岸,距巫山县城约13公里,岩体如果垮塌,大量的土石直接坠入巫峡河道,将会威胁游船的安全。对它的监测就像观察一个心脏病患者,我们捕捉到岩体从“心律不齐”到“室颤”的全过程:202411月,裂缝监测结果呈现缓慢增长趋势,发出蓝色预警就像山的低语,12月监测数据增长较快,达到黄色预警就像山急促的喘息,20251月岩体发生崩塌。156立方米的崩塌发生在瞬息之间,让人来不及反应,但提前1个月的预警期,让这场岩体"心脏骤停"有惊无险。这套监测体系如同“地质灾害雷达”,让看不见的风险变得可预警、可防范。

重庆的山河是如此壮美,合上书页,我感到它不仅在说‘重庆是什么’,更是在问‘我们如何与这样的重庆相处?’。那些被及时转移的村民,被卫星‘盯住’的山体、被精准监测的危岩都是答案,我们用科技读懂山的‘语言’,用行动回应山的‘脾气’。所谓‘守护’,从来不是征服自然,而是学会‘与山对话’。下一次,当你站在重庆的观景台,看江雾漫过群山时,或许可以想想,在那些起伏的轮廓里,藏着地质工作者的‘读山术’,也藏着一座城与自然共生的智慧。这或许就是《什么是重庆》最动人的注脚。”


 (文/地灾研究分院党支部   陈  念)